【隨筆】重拾鍵盤

 好久好久沒有這麼想坐下來打一篇文章。


起心動念是無意識地滑著臉書,瞥見XX學弟在個人官方平台宣稱他的樂趣是睡覺以及起床後上班,字裡行間還透露出對於打電玩、追劇以及看YouTube的否定態度,起初看到只覺得詫異,怎麼有人會公然對外報告自己除了工作以外沒有其他興趣,這類流行文化就算不是公認的高級藝術,但根據個人大學時代以來投注過的心力與時間,我可以肯定在電玩、電影、戲劇和YouTube中都各自有著不少經典,是人生中錯過會惋惜的那種等級,而XX學弟卻明擺著過去已經錯過,未來也勢必錯過的處境。


有一點歲數,讓我本能地換位思考。一來是學弟這麼做的理由,二來是如此的選擇是否合理?

這兩點可同時分析:學弟個性直來直往我早已知悉,對於追求的事物全力以赴也算個人風格,但比較可惜的是這類宣告除了傳達出自身生活乏味之外,更讓我想起萬維剛菁英日課裡面提到的「道德宣告」。道德宣告本身是一種相對容易承諾且能換來巨大效果的速效行為,有利於快速博取公眾信任,學弟在公眾臉書帳號宣示自己不碰這類通俗藝術玩樂,得到的便是一種絕對的工作投入印象,讓民眾以及老闆同事們(?)相信其工作是百分之百投入,在醫療專業上多少是一種加分。但道德演說危險之處在於反噬作用極強,因為很容易就打破,改天若學弟被看見被發現等車空檔時滑手機看卡通刷YT或不經意跟人聊起某部影劇內容,等於直接打臉其自己當初對外的宣示,隨之而來便是因違背起初道德承諾而被冠上偽君子的負面效果,若為了避免此窘境發生,將只能更隱密的使用這類通俗藝術。通盤衡量下來,很明顯得知這是一個不太如意的算盤,顧個人認為此舉不合理,當然也很可能這就是學弟個人的堅持,沒有所謂好壞,所以我尊重,但無法認同。


這一個事件,也讓我反思起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為何?我希望在生命結束前如何快速回顧這一輩子,或後人將如何定義我這個人呢?一個好醫師的稱讚、 一個院長的成功頭銜、幾棟房子的主人(其實都在老婆名下 XDDD)、持有自以為帥氣的電動車,還是幾次運氣好從股市中獲利的位數金額?這些光是自己打出來都覺得有點可恥帶點淒涼,但必須承認,上述幾個事項若要全解鎖肯定花費我八成以上的生命。那試問剩餘的兩成時間我打算如何塑造跟別人不一樣的部分呢?目前腦海裡閃過的只有:幽默與文字。也因此,我打算在未來有空的時間好好經營發揮這兩個部分,或有新的目標再來修正也行囉!


就在我一邊準備吃好市多買來的韓國杯麵,一邊等著熱水煮滾的空檔,腦海裡又閃過一個念頭,學弟可以如此宣稱自己的堅持除了某種程度的勇氣,另一個層面是習慣。我想說的是一種紀錄思想的習慣,也許再過十年回頭看看年輕十年的自己為了丁點皮毛小事也要思索老半天也會不禁莞爾,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樂趣與生命反芻?


綜合上述,我開啟了被兒子們霸佔許久用來玩麥塊的筆電,在我最愛的寧靜深夜,享用著因為偏辣而小孩拒吃我卻買了整箱的韓國杯麵,一邊重啟我的鍵盤人生(其實還一邊把最新的鬼滅之刃集數看完)。



圖解:小時候在表姊表哥的啟發下認識了七龍珠,認識了鳥山明。這麼讚的經典藝術當然要珍藏,還要讓我的小孩也品味個夠(姊姊還在拚期末考,考完我再來騙她入坑)


PS. 後續補充,今日再讀劉潤的底層邏輯一書,用了相反的觀點切入,劉潤本身是個工作狂,卻完全樂在其中,充滿了熱忱與進取心,劉潤本身也把這視為成功不二法門。或許某種程度上學弟的精神與劉潤一致,但最大差異是劉潤沒有公開地用貶低世俗文學來彰顯自己對工作的努力程度


   


留言